化疗是临床上治疗晚期胃癌的主要手段,但化疗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在化疗期间,患者易发生不良反应,对化疗效果和预后均会造成不利影响。氟尿嘧啶是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时的常用药物,有研究报道,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氟尿嘧啶化疗期间对其血药浓度进行监测,使其血药浓度维持稳定,可减少化疗毒副反应,本研究为探讨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对晚期胃癌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针对采取DCF化疗方案的晚期胃癌患者90例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资料图)
01.目的
探讨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在进一步提高晚期胃癌化疗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预测中的作用。
02.方法
选择某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接受DCF化疗方案(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的晚期胃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化疗药物给药剂量,观察组在第1个化疗周期同对照组,第2个化疗周期至化疗结束均根据前1个化疗周期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给药剂量,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癌因性症状评分、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远期生存情况、生存质量评分。结果:疾病控制率观察组为71.11%,高于对照组的48.89%(P<0.05)。两组的癌因性疼痛、癌因性疲乏评分,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黏膜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观察组中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1年存活率、2年存活率,存活患者随访1年、2年时的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对晚期胃癌患者的化疗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可提高化疗疗效,减少化疗不良反应,有利于改善远期预后。
03.结果
1、氟尿嘧啶血药浓度比较
对照组的氟尿嘧啶血药浓度为279.83±41.25ng/ml,观察组的氟尿嘧啶血药浓度为224.15±21.87ng/ml,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2、近期疗效比较
疾病控制率观察组为71.11%,对照组为48.8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癌因性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的癌因性疼痛、癌因性疲乏评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治疗后的癌因性疼痛、癌因性疲乏评分在观察组中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4、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
两组的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治疗后的血清CEA、
CA125、CA199水平在观察组中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恶心呕吐、腹泻、骨髓抑制、黏膜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观察组中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6、远期生存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1年存活率、2年存活率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见表5:
7、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存活患者在随访1年、2年时的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6:
胃癌是一种常见于临床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我国是胃癌发病大国,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位于我国恶性肿瘤的第2位,胃癌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胃癌早期阶段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待肿瘤进展至晚期才确诊为胃癌,据统计,我国胃癌病例中早期胃癌的病例较低,约有50%的胃癌患者已经发展至晚期胃癌而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其生存期限缩短,如何治疗这类胃癌成为胃癌治疗的难点。
综上所述,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对晚期胃癌患者的化疗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可提高化疗疗效,减少化疗不良反应,有利于改善远期预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关键词: